诸葛亮从关羽送来的密信中看到了蒯焕的布置,知晓自己这个外甥如何野心勃勃。
假如仅仅是想要守住南郡,完全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。
“若阿焕之策果能成功,必会一战而惊天下,只是阿焕终究年轻,不知天下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,若仅仅将目光放在南郡一地,终究不能纵览全局。”
“我身为舅舅,已经亏欠大姐与阿焕许多,此番阿焕既有建功立业之心,吾岂能不鼎力相助?”
念及于此,诸葛亮对着刘备深深一拜,道:“若魏吴果真联盟,会猎于南郡,莫说仅凭荆州两郡之地,纵然益州倾尽全力,恐怕也是一场苦战。”
“纵胜,亦会导致益州疲敝,民怨四起。”
刘备闻言,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,急忙上前拉住诸葛亮的手,问道:“军师可有应对之策?”
诸葛亮沉吟半晌,而后走到了地图上面,道:“我军兵少,又连年征战,若正面与魏、吴争锋,非上策也。”
“且曹魏虽屡有败绩,然根基尚存,主公唯有与东吴联盟,才能共抗曹魏。”
“假如与东吴彻底撕破脸皮,两者之间征战不休,空耗国力,反而给予曹魏休养生息的机会。如此不出三年五载,则主公与孙权皆危矣。”
东吴虽然对外征伐不行,可孙氏在江东已历三世,根基深厚,守城没有太大问题。
以蜀汉如今的实力,想要吞并东吴几乎不太可能。
除非先休养生息数年,等到兵甲精良,粮草充足以后,再举全国之力征伐东吴,尚且有可能将其覆灭。
饶是如此,也仅仅是有可能罢了。
最重要的问题却在这里,蜀汉休养生息的时候,曹魏同样在休养生息。魏国土地、人口是蜀汉的数倍,休养生息时间越久,对于蜀汉越有压倒性优势。
这也是为什么,历史上明明是实力最强的魏国,最终反而做出了最保守的防守策略。
反而是国力最弱的蜀汉,却是连年北伐。
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与姜维是穷兵黩武,实际上二人也颇为无奈,正如诸葛亮在《后出师表》中所写的那般:以先帝之明,量臣之才,固知臣伐贼,才弱敌强也。然不伐贼,王业亦亡。惟坐而待亡,孰与伐之?
诸葛亮这里已经讲得非常清楚,甚至带着悲观之意,却仍要执意北伐,为何?
因为不北伐的话,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曹魏休养生息,蜀汉却在坐以待毙,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想方法北伐逆天改命。
除此之外,真正让诸葛亮感到绝望的是,自诸葛亮到汉中准备北伐以来,已经失去了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等及曲长、屯将七十余人,突将、无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一千余人。
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,非一州之所有。
其中很多都是跟随刘备打天下的精锐,年龄已经越来越大,自然挡不住岁月轮回,很多都病死了。
这些人才死了就死了,蜀汉可不是地域广袤的魏国,能够随意补充人才。
若继续拖延下去,那些早年追随刘备的精锐之师,恐怕都会都会逐渐折损殆尽,就连诸葛亮自己又能支撑几年?
除了被写下来的人名,还有很多未写下之人的逝世,对于诸葛亮的打击更大。
就比如诸葛亮长子诸葛乔,丞相府长史王连,丞相东曹属杨颙,丞相西曹令史赖厷以及关兴、张苞等人的逝去,让诸葛亮悲痛欲绝,再也看不到蜀汉的希望。
如果说,那些年龄大了的人去世,诸葛亮还能勉强接受的话。
可是这些人年龄都不大,是诸葛亮精挑细选准备培养的蜀汉未来国之栋梁,很多人都遭遇厄难早夭,也就相当于断了蜀汉的国运。
诸葛亮明白天命不在蜀汉,感觉未来没有了盼头,才想要在有生之年逆天改命,哪怕明知不可为也要强行为之。
现在的蜀汉虽然看起来欣欣向荣,实际上与刘禅时期有着同样的问题,那就是底蕴太过单薄,根本比不上曹魏。
曹魏无论汉中之战还是襄樊之战,损失都不下于刘备的夷陵之战。
不过对于家底雄厚的曹魏而言,兵没了可以再征,将没了可以再召,人才没了可以再选拔,休养一段时间伤口就能愈合。
蜀汉却是不同,就那么一点家底,打光了想要再补充几乎难如登天。
这也是为什么,诸葛亮执意要联吴抗曹。
如果没有东吴在旁边牵制,想要仅凭蜀汉一国之力对抗曹魏,几乎不可能。
曹魏可以失误很多次,蜀汉却只有一次机会,只要大败必然会伤筋动骨,被斩断国运。
刘备听到诸葛亮之言,有些不甘心说道:“孙权那厮贪婪无度,居然想要背盟偷袭荆州。若放任不管,岂非助长东吴气焰?”
诸葛亮道:“孙权畏威而不怀德,打不下合肥便想图谋南郡。若阿焕之策能够顺利实施,必然可以一举重创东吴,使其心生畏惧,如此只要阿焕未来在南郡,东吴必然不敢轻易犯境。”
“若仅仅如此,恐怕尚且难以震慑孙权。”
“孙权此前让出南郡,是为夺交州之故。今交州新附,又远离建业,孙权未必能够如臂掌控。”
“主公可命国舅吴懿为南中都督,领数千兵马虚张声势,自牂牁郡攻入交州。孙权得知交州有失,必然不敢复攻南郡,主公也能借此给予孙权警告。”
“然出兵交州,只能解东吴之困。”
“主公可任命马超为益州刺史,领兵攻取陇右之地,主公自己亲自领兵攻取陈仓。”
“如此,曹操必然震怖,会派兵驰援凉州与陈仓,必不会在樊城与关将军多做纠缠,如此襄樊战场魏军不足惧也。”
刘备闻言大喜,不过很快就有些担忧地说道:“益州疲弊,钱粮缺乏,恐怕难以支撑三路大军出征啊。”
诸葛亮轻摇羽扇,微微一笑,道:“主公只需假意动员整个益州,令三路兵马广竖旗帜,虚张声势即可,根本无需派出多少士卒。”
“有了主公与马超亲自领兵,曹操哪怕明知我军可能是虚张声势,亦不敢不派兵驰援。”
“如此既能解樊城之威,亦能极大消耗魏国钱粮,可谓一举两得之策。”